<bdo id="yp2ka"><xmp id="yp2ka"><bdo id="yp2ka"></bdo>

<menuitem id="yp2ka"><xmp id="yp2ka">

<menuitem id="yp2ka"><xmp id="yp2ka">
<menuitem id="yp2ka"><xmp id="yp2ka"><menuitem id="yp2ka"></menuitem>
<bdo id="yp2ka"><progress id="yp2ka"><nobr id="yp2ka"></nobr></progress></bdo>

<nobr id="yp2ka"><progress id="yp2ka"><bdo id="yp2ka"></bdo></progress></nobr>

<bdo id="yp2ka"><xmp id="yp2ka"><menuitem id="yp2ka"></menuitem>

<input id="yp2ka"></input>
<bdo id="yp2ka"></bdo>

微博矩陣

微信矩陣

移動版

返回頂部

著名人物
古代人物
發布時間:2019-02-13 08:18 來源: 榆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赫連勃勃(?—425)亦名劉勃勃,字屈孑,其先本姓鐵弗,北人謂:父為鮮卑,母為鐵弗氏。后取“徽赫與天連”之意,改姓赫連。他是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后,屬匈奴鐵弗部人。父劉衛辰,被前秦苻堅任為西單于,統攝河西諸部族,嗣為魏所殺。前秦瓦解后,勃勃從后秦姚興,鎮守朔方。公元407年,擁兵背叛后秦,自立為天王大單于,國號大夏,定都統萬城。其性殘暴。418年,勃勃乘東晉末年劉裕內亂之機,率軍大破劉義真而奪取長安,在灞上稱帝。公元439年死于帝位,謚武烈,在位19年。

宇文愷(555—612),建筑學家,鮮卑族,字安樂,朔方夏州人,后遷居長安。隋文帝時興建大興城,宇文愷任營建新都副監,負責規劃設計。該城規模宏大、布局齊整,奠定了唐長安城的基礎。煬帝興建東都洛陽,也由宇文愷規劃設計。其規模比大興城略小,但宮殿更加富麗堂皇。宇文愷在設計大型宮殿建筑時,使用了比例尺,繪有平面圖,并用木頭作成立體模型。文帝時,宇文愷還設計開鑿了廣通渠,自大興城東引渭水至潼關入黃河,全長300余里。既改善了關中漕運,又可灌溉兩岸農田,人稱“富民渠”。宇著有《東都圖記》20卷,《釋疑》1卷,今佚。此外,還著有《明堂圖議》2卷,其部分內容保存在《隋書》中。

梁師都(?—628),隋末朔方豪右,仕隋為鷹揚郎將。隋大業13年(617),起兵殺郡丞,占據夏州,稱大丞相。后聯兵突厥,與隋將張世隆戰,而有雕陰(今綏德)、弘化(甘肅慶陽)延安等郡,僭稱帝位,國號梁,建元永隆。后依附于突厥的始畢可汗,被封為大度毗加可汗、解事天子。他隨即慫恿突厥南侵,屢為唐所敗。貞觀初年,突厥衰微,師都陷于孤立,太宗遣使者勸其歸順,不從。2年(628),唐朝派駙馬都尉柴紹領軍征梁,師都被從弟洛仁所殺,梁國隨告滅亡。

張平高,唐綏州(今綏德縣)人。隋朝末年任鷹揚府校尉,駐守太原。其時唐高祖未起事,在太原鎮守,與張平高相友善。大業中,隋煬帝離開京都長安,巡游江南。隋儀同三司劉文靜和晉陽宮監裴寂,素與李淵關系密切,乘此機會,共謀推翻隋朝奪取天下的大計。張平高也參與此事。高祖起兵太原,即任張平高為軍首,因舉事有功而累封為驃騎將軍,后改遷為左領將軍,封為蕭國公。唐武德初年,高祖下詔獎賞太原起兵的元勛,張平高也受到一生中免除一次死罪的特賞。唐武德9年(626)10月,唐太宗即位,從實再論功行賞,封張平高食邑300戶。太宗貞觀初被調離長安,出任丹州(今陜西宜川)刺史。不久,因妖言所涉而獲罪,免去職務,僅令以光祿大夫回鄉。后病死于家中。張平高死后,唐太宗又追封他為羅國公,贈潭州都督。

楊業(?—986)原名繼業,麟州新秦(今神木楊城)人。北漢麟州刺史楊信次子,武勇有智謀。20歲任北漢指揮使,賜姓劉,后任建雄軍節度使,每作戰,常旗開得勝,被譽為“無敵將軍”。太平興國4年(979)北漢為宋所滅,宋太祖愛繼業忠勇,封為大將軍,遂復楊姓,單名業。后任代州刺史兼三交口駐泊兵馬都部署。他為人儉樸,及至嚴冬也只裹棉絮御寒,案旁從不生火。他體恤部屬,不論練兵或攻戰,都能身先士卒,故所部極愿為其效力。時值契丹入侵雁門,軍情危急。楊業率千人操小道從背后奔襲,敵軍大敗,俘獲契丹駙馬侍中肖咄李,聲威由此大振。

宋雍熙3年(986)8月,契丹蕭太后與大臣耶律漢寧統兵10余萬攻陷代州直奔中原。宋廷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云、應路行營都部署,楊業為副都部署,率所部護送云、朔、應、寰4州移民。楊業力主避敵銳氣,免與敵軍硬戰而保移民安全。監軍王侁非但不聽,反惡意相逼,軍械庫使劉文裕也隨聲附和。繼業不得已孤軍深入朔州,行前哭著對潘美說:“此行必敗。楊業是北漢降將,本當死,皇上不殺,還予恩寵,我并非怕死,不過想尋機立功報效國恩罷了”。叮囑潘美等伏兵陳家谷口以做接應。不料潘美等列兵陳家谷口,從寅時只等到巳時,就以為敵軍敗北,王侁欲爭功先領兵離去,潘美阻止無效也率部南移20里觀望,后聽說楊業被圍戰敗,便揮師逃走。楊業從中午苦戰到日落,長子延玉退至陳谷口見并無伏兵來援,不由捶胸大哭。此時部下只存百余人,楊說:“你們都有妻室兒女,與我同死無益,不如待敵軍退去各自逃生,或許可回朝報信?!北娙寺勓约娂娐錅I,都不肯離去,與楊業力戰群敵。最后,楊業身負數十處重傷,殺敵百十人,終因力盡被擒,部下也無一生還。

楊業被俘后英武不屈,絕食三日而死。楊業死后,妻折氏赴朝訴冤。宋太宗非常痛惜,下詔除名王侁,降潘美三級。發配王侁、劉文裕于金州和登州。追贈楊業為太尉,賞賜其家屬布千匹,糧千石,錄用其子延昭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為供俸官,延環、延貴、延彬為殿直。

楊延昭(957—1014)原名延郎,楊業第六子,世稱楊六郎。幼時沉默寡言,常以擺弄軍陣為戲,楊業甚愛之,曾對人說:“此兒像我”。每次出征,總帶延昭隨其左右。太平興國年間,楊業攻應州、朔州時,延昭擔任先鋒。楊業殞國后任景州知州、江、淮都巡檢使、定遠知軍、保州巡檢使等職。

宋咸平2年(999)冬,契丹入侵北境遂城。該城小且無防守設施,城內軍民大恐。楊延昭召集精壯發給武器登城守護,又將水潑在城墻上結凍,使城墻堅滑不可攀。契丹國攻數日不下而退,延昭則率兵截獲其輜重,他因功任莫州刺史。當時傅潛統重兵屯駐中山,延昭、楊嗣、石普等多次約請傅潛增兵追擊契丹,傅不應。后真宗追究傅潛之罪,并召見延昭討論邊事,延昭詳陳所見。真宗高興地對諸王說:“延昭之父繼業是前朝名將,延昭領兵戍衛邊塞,很有其父雄風,著實可嘉”。宋景德元年(1004),真宗令延昭領兵萬人,戍守北邊。延昭率士卒入遼境,攻下古城,斬獲甚多。后契丹求和,延昭被受保州知州兼沿邊都巡檢使。景德2年(1005)升任保州防御使,后改任高陽關副都部署。大中祥符7年(1014)卒,57歲。

楊延昭智勇雙全,遇敵率先出戰,所得賞賜全部分賞下屬,出入從不講排場。他戍邊20余年威震契丹。死后護棺回京,河、朔百姓多望柩而泣。

李繼遷(963—1004),宋代銀州人。其祖黨項拓跋氏,唐時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賜姓李。繼遷乃銀州防御使李光儼之子,擅騎射,饒智數。975年,定難軍節度使李光銳授其為管內都知蕃落使。982年得悉族兄李繼捧入朝,并以夏、綏、銀、宥、靜5州內附,隨與弟繼沖密謀,乘宋不備,出兵占據綏、銀2州。又采納親信張浦建議,假充乳母喪,出城安葬,趁勢將兵器藏入“靈車”,帶其家族逃奔地斤澤。乃出示先人遺像,號召大家反宋自立。983年5月,黨項渠嵬首領與南山諸族率部投奔繼遷,繼遷進攻宥州西南的王庭鎮取得了勝利。由于兵驕將墮,被宋夏州州知尹憲和巡檢曹光實偵知,派精騎偷襲成功,繼遷大敗,只身與弟繼沖逃出,妻、母均為宋兵所獲。985年,為報前仇,假納節投誠,設伏以誘曹光實。曹按約定日期及地點前往,被繼遷所殺,又乘勝攻占銀州,黨項部眾也紛至沓來,聲勢大振。之后,李大信等推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繼遷采納張浦的主張,只受都知蕃落使而拒稱王,暫代定難軍留后。立足后,先攻克會州(甘肅靖遠),并乘勝轉攻米脂三族寨,殺宋監軍,再取撫寧,結果大敗而退出銀州。接著,在神府濁輪川失利,繼遷兵力幾乎喪失殆盡。

宋雍熙3年(986)2月,繼遷派張浦帶重幣到遼,取得了耶律隆緒的支持。遼圣宗授繼遷定難軍節度使與夏、綏、銀、宥、靜5州觀察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從此繼遷聯遼攻宋,經常襲擊夏州、麟州。988年3月,遼又以宗室女義成公主嫁繼遷,并贈馬3000匹。997年,遼封繼遷為西平王。12月,宋太宗卒,宋真宗趙恒即位,繼遷乘機再次向宋索要夏州。當時宋帝新立,只好“縱其所請”,授繼遷以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等職,管理夏、綏、銀、宥、靜5州之地。繼遷并未以此罷休,在遼的支持下,不斷攻宋城池,截取糧物,終于咸平5年(1002)3月,兵陷寧夏靈州,殺死知州裴濟,將靈州改為西平府,大造宮室、宗廟。

1003年10月,暗中移兵西涼,襲破“畜牧甲天下”的西涼府,此時,早已歸附宋朝的吐蕃首領潘羅支來降,謀士張浦防其有詐,勸繼遷“兵務慎重,貴審敵情”,兵未挫而歸順,恐系圈套,不如將計就計一舉殲滅為上。李繼遷不聽,故潘羅支乘其不備,秘密集結族人數萬,大破黨項兵于三十九井地方,繼遷身中箭矢,倉惶逃回西平。

       宋景德元年(1004)1月,終因傷重歸西。在彌留之際,一面麻痹宋朝,要兒子上書歸附;一面囑張浦:“盡力輔佐,相機行事”。

       折從阮(?—955)字可久,嗣倫子,初名從遠,后漢天福12年(947)入朝,更名從阮,以避高祖諱。初入軍為牙將,后因其招回紇歸國有功,被提升為刺史。后晉開運元年(944)又任府州團練使和振武節度使。其時,高祖割河西地賠契丹以求平安,不料契丹貪得無厭,欲盡遷河西之民于遼東,州民因之大恐。從阮深為百姓之苦所痛,遂奮不顧身率兵保民,抗拒契丹,使數萬百姓幸免離井背鄉之苦。天福12年(947),高祖于府州建永安軍,任從阮為節度使。在任數年,竭心治軍振民,契丹雖經年虎視,終因從阮防務甚嚴而絲毫不敢妄動。后周廣順3年(953)西部慶州野雞族起事對抗朝廷,從阮領旨前往討伐,不久平息。顯德2年(955)病卒。

       折御卿(—1004)少時從軍,先為府州兵馬都校,后4次擔任府州觀察使。宋淳化5年(994)為永安軍節度使。在任數年,收復先前所失州縣15處。至道元年(955),契丹大將韓德威伙同黨項勒浪嵬族大規模侵犯邊境,御卿率師迎敵于子儀河,斬敵首5千級,獲馬千余匹,敵帥韓德威只身逃命。次年,韓德威探得御卿患病臥床的實情,即刻率大軍瘋狂來犯,且一路所向披靡,御卿部下馬步軍都頭孫贊也戰死于陣前。御卿披疾出戰,其母力勸,御卿慷慨陳言:“邊寇末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而自便,不可。自古道忠孝不能兩全,死于軍中乃其份也”。言罷泣下,其母愈悲。御卿揮淚別母,催馬疾駛陣中拚命廝殺。翌日,不幸戰死于陣前,年僅36歲。消息傳至朝廷,皇帝及滿朝文武莫不痛惜,并贈侍中。

       折可行,生卒不詳,繼閔子。初仕軍府,無所知名,及宋大將種諤拒夏人于環慶、招河東出師為援時,可行請往,諤應允,并撥士卒三千??尚新蕩煶鰬?,與西夏軍交戰于佳蘆川,首戰告捷,斬首400,降戶千余,馬畜萬計,諸老將贊道:“不愧是折家子弟!”因功擢知府州事。不久,西夏大酋咩保吳良率萬騎來犯,可行與張世炬率部迎敵??尚械詈?,扼河拒敵。夏軍渡河,士卒欲射,可行喝止,待夏軍船只近岸,可行令士卒齊射,夏軍進退維谷,可行趁勢揮師追擊,夏軍大敗,頭領咩保吳良也在亂軍中被殺??尚新蕩熓?0余年,每有邊患必討平,因屢戰屢勝而名震四方,西夏、金人莫不畏之,以致望其旌旗而警避。官職屢遷至秦州觀察使。后卒于軍中,謚武恭。

       種世衡(985—1045),字仲平,洛陽人,宋康定初,為鄜州鑒書判官。時宋夏戰爭爆發,世衡察宋邊守備不足,上書建言:延安東北200里,有故寬州,請因其廢壘而興之以擋寇沖,左可固延安之勢,右可致河東之粟北可圖銀夏之舊。朝廷從之,并命世衡董其役。夏見宋筑城,出兵屢爭,世衡且戰且修。然城雖處要地,水尤難得。無水,終不能守。世衡命人鑿地開井,至150尺遇石。石工推辭不可穿,世衡下令:屑一畚,酬百錢,卒得泉。城成,賜名清澗,世衡遷職內殿崇班,知城事。

       世衡為官清廉,開營田2000頃,軍備自給自足;招商賈,貸資本以富其城;廣交民眾,凡報敵情者均給賞賜,招撫羌人,以夷治夷。慶歷中,擢知環州兼環慶路鈐轄。任期,教吏民習射,凡有過失者,射中釋其罪,有請辦事者,中的后論。同時令所屬羌部,烽火相保,屢敗夏人,由是數年,敵不敢近環慶,后遷職東染院使,環慶路兵馬鈐轄。時羌人明珠族結交西夏,范仲淹檄令其與蔣偕筑細腰城,以絕其通路。世衡時臥病,即起,率所部晝夜興建,城成而卒。贈成州團練使。世衡通曉兵法,善出奇計。1043年,世衡知清澗城用王嵩行離間計,誅殺夏元昊重臣大將野利剛浪棱及遇乞。野利氏是西夏大族,野利遇乞為野利后從父,統天都右廂駐守天都山,野利剛浪棱,統明堂左廂。二人智能雙全,宋將劉平、石元孫、元任福、葛懷敏皆敗于之。宋夏戰爭中,宋軍陷郭失地,損兵折將,多由野利遇乞兄弟所致。宋邊關大吏偕謀去之,未果。而世衡一舉成功。寶元中,黨項犯邊,有明珠族首領驍悍,撫之則驕悍不可制,攻之則險不可入,成為邊患。世衡聞其好擊鼓,乃造戰鼓一面,以銀裹之,極其華美。密使人入明珠族賣之。后擇驍卒數百,告誡:“凡負銀鼓者并力擒之?!币惶?,羌酋負鼓而出,遂擒。世衡視兵如子,士卒有疾,派子探視,以好言好食相慰。世衡體恤百姓,戰爭期間,亦不忘發展經濟,故深得民心,既歿,仍畫像祠之。

       張忌,字子云,府谷人,生卒不詳,行伍出身,有膽略,善騎射。宋天圣元年(1023),宋安撫使與西夏觀察使阿遇相約,宋歸還被俘的阿遇兒子,阿遇歸還所侵占的麟州??墒呛髞戆⒂霰臣s。安撫使遣張忌只身會阿遇于軍帳中,據理詰問,阿遇語屈,置酒席留忌。席間,阿遇故意設置恐怖氣氛,先是抽出佩劍割了塊肥豬肉示意張忌,忌引吻就食,無所畏懼,阿遇又弦弓張鏃,直指忌腹,忌吞食不輟,且神色自若。阿遇放下弓箭撫忌背嘆道:“真丈夫也!”第二天,阿遇又邀張忌打獵,忌應邀前往。疾行中,忽然兩只兔子從遠處飛奔而過,忌連發兩矢,雙兔即刻倒地斃命,阿遇越發暗中驚服。當即答應歸還麟州,張忌當時只有18歲。慶歷4年(1041),元昊兵犯府州城,敵重兵將從城西南破城而入,張忌率部奮力阻擊。激戰中,飛矢中右眼,血流如注,且身被三創,仍拚命廝殺。元吳兵終不能破城。后來,張忌擢升為麟府路巡檢使。一次行軍途中,所部與元昊軍于岢嵐附近遭遇。張忌率部與敵交戰,斬首百余級,余敵作鳥獸散。時值深秋,近郊數百頃民田因混戰騷擾而不能收割,百姓痛惜萬分,而又無可奈何。張忌率步卒900人幫助百姓晝夜收割,百姓捶胸感激。后在征戰中,臂中數創而卒于陣前。

       王嵩,原名王光信,早年出家紫山寺,剛果有謀,以義烈自名。種世衡知清澗城,因嵩熟知西夏山川路徑,常為向導,又驍勇善射,世衡表授三班供職,充經略司指揮,并給其居室、騎從、衣物,十分信任。一天,世衡命人將嵩縛住,怒斥:“我待你如子,你且勾結賊人負我,何也?”于是,重刑苦之一月有余,幾瀕于死,嵩始終不屈,說:“嵩丈夫也,公聽奸人之言,嵩雖死難眠!”世衡審其不可屈,便親釋其縛,沐浴后,迎入臥室,厚撫謝之道:“你無過,只是試耳,我將以大事托你。時元昊親信大將野利遇乞和野利剛浪棱分統夏軍明堂左廂和天都右廂。寧夏之戰,宋失城池折兵,經略使龐籍等封疆大吏,數有計剪除,不果,世衡也欲離間除之。一天,剛浪棱令浪埋、賞乞、媚娘等3人求見世衡以詐降,世衡知其有詐,不動聲色,厚待并留之,同時派嵩行計。

       嵩以世衡所言,先見野利剛浪棱,致世衡所畫龜圖一幅,棗一籠,并說:“浪埋等已至,朝廷知汝有向漢之心,任汝為夏州節度使,奉錢月萬緡,旌節已到,愿早歸,”剛浪棱度世衡還有信,索取,不給。剛浪棱不敢隱情,封龜、急上報元昊。

       元吳召見剛浪棱和嵩,嚴詰世衡書信,并加酷刑,嵩凜然不屈,終答沒有。元昊見此,命誅嵩,嵩將計就計,大哭說:當初將軍要我不得妄泄,今不幸空死,吾負將軍了?!闭f罷,拆開納衣,取出書信,獻給元吳。元吳見之,疑野利氏有二心。囚嵩。嵩還,已報野利死。元昊講和稱臣如舊。經略使龐籍疏嵩功勞,選為三班奉職。后嵩自陳,進侍禁閣門祗侯。

       李元昊,(1003—1048)李繼遷孫,父德明。元昊小名嵬埋,黨項羌族語是“惜富貴”的意思。元昊自幼“性兇鷙,猜忌,然多大略”。讀書聰明穎悟,學會了漢字、藏文,還接受了吐蕃文化,懂得佛學,更喜歡軍事。宋天圣6年(1028),時元吳25歲,領兵一舉攻克甘州(甘肅張掖)回骸,并率軍突進,乘勝取下西涼府(甘肅武威),凱旋而歸,隨被立為皇太子。1031年,父德明病逝,元昊繼位,宋朝晉封為檢校太師、定難軍節度使,襲爵西平王。元昊為太子時,就多次勸諫其父杜絕朝貢,不向宋稱臣,擺脫藩屬地位。當他繼承父業之后,便按照自己的主張,圖謀建立霸業。元昊“連娶豪族”,通過婚姻的紐帶和蕃部首領結為一體。并通過賜金銀,分送戰利品給部下,以收買人心,取得部族的好感。因此,歐陽修曾說他:“施恩惠而使人愿為之賣命”。他繼位之后,親自主持制作西夏文字,“革樂之五音為一音,裁禮之九拜為一拜”。為了建立個人威信,下令改大漢衣冠,命全國人皆禿發,“三日不從今,許共殺之”。1032年廢去宋賜“西平王”封號,自立為帝,改稱“吾祖”(即青天子),年號顯道,不再沿用宋室紀年,也不姓李和姓趙,而改姓嵬名。次年,又把興州升為興慶府(寧夏銀川),擴建宮殿、城廓。宋仁宗景佑5年(1038),正式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自稱始文英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地“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與宋、遼、金先后形成踦角之勢,開創了將近200年的基業。

       元昊在霸業思想的支配下,不屈從于遼、宋,一生不斷同遼宋用兵,經過很多次戰斗,終于使西夏國鞏固下來。1044年10月,先與遼議和;同年12月又與宋和議。宋朝按照元昊提出的條件,冊封其為夏國主。夏對宋名義上稱臣,而宋每年要向夏賜一定數量的銀、絹、茶等物。1048年1月,元昊在宮中被人行刺而死,在位僅17年。

       高永能(1013—1082),字君舉,原籍綏州,至永能始居清澗。永能少有勇力,善騎射。由行伍補殿侍,稍遷供奉官。治平末,種諤取綏州,永能統兵六千為先鋒,五戰五捷。綏州既復,改名綏德城,永能轉供備庫副使而治此城。他開地4000頃,增戶1300。元豐初,為麟延都監。秋大稔,夏人屯一千騎于大會坪,欲取稼。永能擇精騎襲夏營,敵猝然臨變,潰不成軍,二鈐轄被俘。之后,轉六宅使。因永能于宋夏邊戰中,智勇雙全,常創夏軍,為夏之大患,故夏出賞曰:“有得高六宅者,賞金等其身”。元豐4年(1081),宋擊西夏,圍米脂城。永能為前鋒。夏兵1O萬來援,永能率部嚴陣以待。敵至,令左右兩翼先擊之,后全軍出擊,鏖戰無定河。獲勝,斬敵數千,俘獲駝牛羊萬計,克米脂。升職東上閣門使、寧州刺史。永能以年老請退,不許,又晉升為四方館使,榮州團練使。次年,夏軍進攻永樂,永能獻破敵之策,不用。城破,其孫欲掖其從間道出,永能嘆曰:“吾束發從軍,戰末嘗挫,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于是,易穿卒衣,力戰而死。永能帶兵恩撫部下身先士卒,故得軍心,遇戰能勝。永能也深得民心,遠近喜言其事,人稱老高。及死,邊民無不痛心疾首。

       韓世忠(1089—1151)字良臣,陜西綏德砭上村人,韓世忠出身寒苦,弟兄多,他排行為五,稍大即使酒行拳不受繩檢,及長使槍弄棍,剽悍絕倫,人稱“潑皮韓五”。18歲時,以勇武應募入伍,與西夏軍轉戰陜北一帶。一次他擊殺一個名叫兀哆的西夏國大將,主將將其功報于監軍童貫(宦官),貫滅其功而不舉,只將世忠撥于劉延慶帳前聽用,漸次以功升副校尉。宣和2年(1120)方臘在浙江睦州(今浙江淳安縣境)起義,擁眾數十萬,北宋派兵鎮壓,韓世忠從征,于次年生擒方臘于幫源洞。其功又被童貫壓下,及至別帥楊維忠還朝面奏皇上,世忠才以“功”顯,進為承節郎。宣和3年(1121)世忠進抵河北,在滹沱河以50騎破金2千騎,自是“名播兩河”,并以功升任左武大夫,授單州團練使。靖康元年(1126)金兵進犯,冬,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失守,總管王淵被困,世忠聞訊馳援,乘大雪夜以3千死士搗金營,敵大亂,王淵從里殺出,敵潰逃,世忠以功升嘉州防御使,為前軍統制,時康王趙構以河北兵馬大元帥駐泊相州(今河南安陽),金兵逼近城下,世忠往救,以單騎入敵陣,力斬敵將,繼以士卒沖殺,敵潰。及2年,徽宗、欽宗被擄,5月康王即位,改元建炎(1127)都南京(今河南商丘)是為南來,授世忠為光州觀察使,御營左軍統制。宋主南逃揚州后,世忠夜襲金營不克,身中數箭,力戰得脫。建炎2年世忠召還,授麟延路副總管,加平寇左將軍,屯淮陽(今江蘇邛縣)。是年冬金兵攻山東,濟南知府劉豫出降。建炎3年(1129)2月,高宗南逃臨安(今杭州)。3月扈從統制劉正彥、苗傅等叛亂,殺后書樞密院事兼都統制王淵等,擁兵逼趙構遜位,并遣使赴金議和,一時朝野大亂。世忠聞后,會張俊、劉光世等勤王,他由秀州(今浙江嘉興)進逼臨安,破劉正彥之赤心隊,4月進臨安擁高宗趙構復位,以功進武勝軍節度使為御營左軍都統制,再進檢校少保,加武寧、昭慶軍節度使。金兀術以10萬眾南侵,12月渡長江,連破建康(今南京)撫州(今江西撫州市),12月陷臨安、越州(今紹興),張俊等力主高宗退長沙,獨世忠力主不可。第2年春,兀術率眾北歸,世忠以孤軍8千,在孤山(今丹徒縣境內)集戰船百余艘,沿江布防,以金兵不慣水戰之弱點,擬一戰而勝之。3月兀術兵至,江面被封鎖不得渡,乃約世忠交戰,世忠以鐵索兩道,上置鐵鉤,潛懸水中,間以戰船固定,又派強卒拽索。時天微明,兀術以戰船千余艘鼓噪而進,行至鐵索之上,軍士用力拽索,被鉤翻者數百艘,既而激戰于江中,世忠身先士卒,率舟師左右沖殺,妻梁紅玉親擂戰鼓,金傷溺者無數,兀術被逼退入黃天蕩(今南京至鎮江之間)48天不能出,后掘老鸛河,乘南風縱火欲燒世忠小軍,繼以眾冒死沖出得北逃。史載:“在其后兩淮交兵伏尸流血十有余年,而金人卒不敢飲一馬于江者,世忠一戰之力也”。此役后,世忠改授武城感德軍節度使,為神武左軍都統制。紹興10年(1140)金兵再度南侵,世忠以軍功封英國公兼河北諸路招討使。次年3月兀術再次入侵淮西,世忠會同張俊激戰于淮河沿岸,再敗兀術,金始允議和。4月議和成,高宗遂收其兵權,召還臨安改拜樞密使。世忠還朝,言秦檜誤國,請罷其官,高宗不納。由是憤而乞請罷政,高宗允,罷為皚泉觀使,封福國公。自是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自號“清涼居士”騎驢載酒,邀游西湖山水,平日將佐曲部,皆不得見其面。家居十年淡然自若,紹興20年(1151)農歷8月4日病逝,迨贈通義郡王,孝宗即位又追謚蘄王。

       世忠一生好義輕財,奉公守法,官居極品而不居功自傲。唐宋以來武臣使用之官田從不納稅,世忠獨從民例。平日與士卒同甘苦,每戰必身先,故士卒樂于效命。他統軍尤重紀律,“軍行所至,秋毫無犯,農人皆荷鋤而觀”。世忠尚注意兵器改革,“凡新規劃,精慮過人”,“后世相傳之克敵弓、連鎖甲、狻猊鍪、掠陣斧及跳澗習騎、澗貫習射皆其遺法也”。世忠為人忠勇敢言,時岳飛被陷,朝野無人致一詞,獨世忠質問秦檜:“飛何罪之有”?秦語塞以“莫須有”對之,世忠言“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世忠臨終時猶謂部舊云:“我出身寒微,雖身經百戰,官至極品,可不能光復中原,死于家,諸君何悲?”世忠一生身經百戰,全身刀箭傷痕累累如雕畫,兩手僅全四指。妻梁紅玉,幼時家貧流落京口(今鎮江)為妓,然見識高遠。相傳世忠以傷病流落街頭,一文不名。紅玉憐而收之,精心調理,世忠康復而結伉儷,后隨世忠于軍中襄贊軍務,頗多建樹。臨安苗、劉之叛,紅玉與一子被質,為拉攏世忠封梁為安國夫人,紅玉設計逃脫,疾馳一晝夜至世忠軍營,催其盡速攻之,全力發兵平叛。世忠與金兀術戰于黃天蕩,紅玉親擂戰鼓,鼓舞士卒,金兀術出逃后,紅玉深怪世忠,疏奏世忠失機縱敵,請皇帝處分世忠,滿朝文武為之動色,世忠屯楚州時,紅玉躬親勞苦,手織葦席為屋,佐世忠立軍府,又招集安撫流散百姓。世忠功蓋天下,實得力于紅玉。

       李顯忠(1110—1178),初名世輔,字君錫,清澗人。父李永奇,世襲蘇尾九族巡檢,深諳軍旅。年17,隨父出入行陣。因功補承信郎,充隊將,轉武冀郎、充副將。金人陷陜西,被迫任金職,知同州。一次,元帥撒里曷來同州。忠以計執之,馳出城南至洛河,渡河不能,轉憩高原。立原遠眺,追兵如蟻而至。乃與撤里曷折箭為誓:“不得殺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撒應允,遂推之下山崖。他扶老攜幼,長驅而北。至麟縣,急派人通知永奇,永奇舉家出城,至馬翅谷口,為金兵追俘,家屬200余口遇害。

       事后,忠以26人奔夏國,助夏除酋豪“青面夜叉”,借夏兵20萬,進軍延安,欲擒撒里曷。及至延安,延安已被宋光復,忠勸夏兵歸國,夏將不從,忠斬夏將,擊潰夏兵。紹興9年(1139)忠于延安招兵數萬,率部南歸,駐扎于耀州,撒里曷聞訊而遁。大軍經四川南下歸宋,高宗撫勞再三,賜田鎮江,賜名顯忠。兀術犯河南,忠以招撫使與李貴同破靈壁縣。兀術犯合肥,顯忠再拒,獲勝。兀術畏其驍猛,避戰還師。

       太后至臨安,入謁,加保信軍節度使、浙東副總官。后因其上書收復失地而忤秦檜,降官居臺州。不久,復職為寧國軍節度使,升都統制。金主亮犯淮西,宋將王權拒戰不力,合肥,和州連失。亮又率大軍屯兵和州雞龍山欲攻采石。忠奉命代權出征,盡復淮西失地。亮因慘敗而怒責部將,眾將殺之退師。是役后,詔賜顯忠五子金帶。授忠淮西制置使、京畿等處招討使,擢太尉。

       隆興元年(1163)金主新立,內部不穩,山東、河北豪杰蜂起,太行山忠義軍耿京、王世隆紛紛出擊。忠上書請戰,以收復中原。4月,以御前都統制兼淮西招撫使,奉都督府張浚命北伐。收復靈壁、虹縣、宿州。授忠開封府同三司,殿前都指揮使,妻周氏封國夫人。金帥勇撒自南京親率步騎10萬來犯,忠率部戰于城南,苦戰10合而勝。后金軍反撲,他苦戰不已。終因副使邵宏淵妒功不救,并蠱惑士卒,渙散軍心,釀成符離之敗。坐責失官于筠州安置。后,復任觀察使等。賜銀3萬兩,絹3萬匹,賜第京師,復太尉?;噬掀鏍蠲部齻?,命繪像閣下。淳熙4年(1178)7月卒,年69,謚號忠襄。

       傅瑛(1414—1491)字廷玉,祖籍遵化(今河北遵化),祖父在明初從軍有功,任遵化衛指揮使。父蔭祖職,初在羽林軍供使役,正統3年(1438)9月調綏德,后定居本境巡檢司村。瑛初襲父職,先后為三免鵑、土門、麻葉河三寨把總,每戰身先士卒,曾擒敵酋歪刺歹、阿力臺、孫孫帖木兒等。成化8年(1472)守備定邊營主動出擊塞上紅鹽池,俘獲甚眾。因戰功卓著升為陜西都司都指揮使,進階驃騎將軍,位極朝野至品。瑛其貌不揚,性好讀書,才兼文武,豁達大度,深得士卒擁戴。長子傅釗,于成化9年(1473)蔭父職,任榆林、威武、清水三堡把總,在解除山西大同圍困中立功,升為都指揮同知,弘治12年(1500)為寧夏鎮(治所在今銀州)副總兵。三子傅鐸,嘉靖元年(1522)升為寧夏鎮副總兵后升宣化鎮總兵,封鎮朔將軍。幼子傅鐘,初為綏德衛指揮,嘉靖18年(1539)任寧夏游擊,封都指揮僉事,統兵3千,駐守鹽池一帶。

       馬汝驥(1493—1545)字仲房,明綏德州義讓里(今綏德縣滿堂川鄉)人。后移居城內東門墕,年18舉鄉試,25歲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編修。馬汝驥學識淵博、尤善詩詞。他所作的詩“刻意提煉,務求典實?!泵鳌昂笃咦印笔最I王世貞贊揚他的詩是“甲伏雄整,斥堠精嚴?!彼摹段髟钒司?,明文學家楊慎、胡纘宗、王維楨、蔣一葵、黃青甫和鄧元錫等給以很高的評價,并被選入《四庫全書》。馬汝驥還參與編修了《武宗實錄》。馬汝驥德行高尚,急公奉國,許多大臣都說他“立朝沉毅有大節”。正德14年(1519)3月,武宗(朱厚照)想外出尋歡作樂,便決定南巡;馬汝驥、舒芬等7人上疏直言:“陛下之出,不過如秦皇、漢武、修心為樂而已”,武宗震怒,當即罰馬汝驥等在午門外下跪5日,并責打30杖,后降調為澤州(今山西晉城)知州。澤州住著昌化王(朱仕

       汝驥父馬聰歲貢,縣教喻。兄馬汝駿,歲貢知縣。弟汝驊,歲貢,散官。子逢乾和一乾,都為歲貢。侄于乾和以乾為舉人;崇乾拔貢,縣丞。侄孫,御丙,舉人,知府;御旦,舉人,知縣。

       曾銑(?—1547)揚州人,明嘉靖8年(1529)進士。曾以御史身份到遼東、山東、山西考察吏治、軍隊,修筑城池,韃靼數年不敢侵犯。嘉靖25年秋,10萬韃靼騎沖破明朝寧夏防線,大肆擄掠延綏、寧夏、甘肅三邊。消息傳到朝廷,明世宗朱厚任命曾銑以兵部侍郎、三邊總督總理三邊軍務。銑到任后分析了敵我形勢,對部將說“敵銳氣正盛,當避其兇鋒而打其痛處,敵可退?!泵顓⒗钫渎瘦p騎搗其老營,斬殺110多人,將斬下頭顱掛于高桿上,插到韃靼軍陣前,蒙軍見狀急退。曾銑知敵未重創,親率士卒從新安邊堡出發,奔馳100多里,趕至定邊營悄悄包圍了韃靼軍,天明韃靼見“曾”字大旗,驚恐萬狀,棄馬匹、軍械而逃。次年曾銑督師出塞,多有戰功,得皇帝嘉獎。曾從長治久安出發,向皇帝呈收復后套方略。他說“秋高馬肥,韃靼人騎兵得勢之時我宜固守、冬春馬瘦,敵人失利,我可進擊”。他請求皇帝允許他在春夏之際,以6萬精兵北征,以2千山東槍手帶50天糧餉水陸并進直搗河套。說“這是一勞永逸的策略,國家長治久安的大計?!彪S疏呈上復套8條建議。延綏邊墻自成化年間余子俊興工以來,只修了西面一段,曾銑和延綏寧夏巡撫商議,打算把邊墻一直修到黃河岸邊的清水營,并疏請宮庭撥專銀數十萬,保證3年完成。朱厚召大臣商議,都以耗資太大而認為不可,朱十分生氣,并撥銀20萬兩,讓其籌劃此事。曾信心大增,可是陜西、寧夏、延綏3個巡撫不贊成,久久未能進行。這期間宮庭內部發生了變化,奸臣嚴嵩暗向皇帝進饞,說曾銑掩敗不報,克扣軍餉,串通甘肅巡撫仇鸞上書皇帝請求將曾銑治罪,曾被解押到京,以交結近侍失陷城堡斬首,其子入獄,妻子被流放到2000里外的邊塞,并將其部將李珍以曾之爪牙處死。曾銑死后家無余資,20年后明穆宗給其平反,追封為兵部尚書,謚號襄愍。萬歷年間陜西為其建立祠堂,以志紀念。

       惠世揚,字抑我,號元儒,清澗人,生卒不詳。萬歷35年(1608)進士,出任四川華陽(1965年并入雙流縣)知縣,調入京都后,先后出任給事中、大理卿、刑部左侍郎、閣臣等職。天啟元年(1621),群臣對首輔方從哲意見紛飛,給事中惠世揚的意見優為尖刻,曾疏奏:“從哲獨相七年,妨賢病國,罪一;驕蹇無禮,失誤哭臨,罪二;挺擊清宮,批護奸黨,罪三;恣行胸臆,破壞絲綸,罪四;縱子殺人,蔑視憲典,罪五;阻抑言官,敝雍耳目,罪六,陷城失律,寬議撫臣,罪七;馬上摧戰,覆沒全師,罪八;徇私罔上,鼎鉉貽羞,罪九;代營摧稅,禍國殃民,罪十”。這個奏章卻被皇帝指責為誣陷。天啟2年(1622)2月,與御史左光斗聯名疏論大學士沈汜勾結中官練兵,為肘腋之賊?;实垡哉Z言過激,剝去其俸薪。并遭到魏忠賢黨羽的極力誣蔑。5年(1525),誣其伙同汪文言受賄,被下獄,血肉狼藉。同年12月,魏忠賢輯“挺擊”、“紅丸”、“移宮”,這皇宮中的3件事為《三朝要典》、凡主張方從哲罪者,貶殺備盡,世揚被廢黜。

       崇禎即位,清除了魏忠賢,在黃道周等人的推薦下,惠任了大理卿。不久轉任刑部左侍郎。崇禎15年(1642)5月,被推薦為閣臣之一。時隔1月,由于未能入閣的大僚造謠中傷,負責薦舉閣臣事宜的李日宣被下獄。在評議這一獄案時,世揚力爭從輕處理。致皇帝大怒,又被革職。16年(1643)朝廷對其以副都御史重新起用,他終未赴任。

       梁震(明)生卒不祥,新野人,嘉靖年間襲父職任榆林衛指揮使,寄籍神木。后任延綏副總兵、陜西總兵官、右都督、左都督等職。臂力過人,能用強弓,射必中的。每遇戰事,必帶頭沖鋒陷陣。任延綏總兵時,韃靼首領俺答率兵南犯,梁震領兵于皇甫川大敗之。吉囊等轉而侵犯響水、波羅等地,又被參將任襄杰所敗。吉囊不甘失敗又率10萬騎兵入侵,梁震親率士兵在乾溝擊敗韃靼軍,殺死100多人。并在乾溝修筑防御工事土墻30余里,派兵守護,韃靼兵從此不敢再犯。嘉靖15年(1536),大同亂兵接連殺死巡撫張文錦和總兵官李瑾。繼任總兵官魯綱治軍無能,亂兵更加猖狂。朝廷派梁震移鎮大同。梁到任后便制定規章,嚴明軍紀,禁止軍人胡作非為。大同守兵深知梁的威名,加之他帶來500名訓練有素的親兵,便不敢妄動生非。不久農民起義軍在大同、河北一帶活動,梁震率兵在牛頭山宣寧灣、紅崖兒等處血腥鎮壓,為明王朝立了大功,被升為左都督。死后贈太子太保,謚武壯,葬于神木縣城北15里石壑子山,后移葬城南7里窟野河西。清道光年間尚存石坊,今已毀。

       侯職,生卒不詳,明時榆林人。嘉靖40年(1561),省試得舉人,被聘為介休縣教授,稍后便出任山東鄒平縣知縣。到任時,方值饑荒之年,饑民有的背井離鄉四處逃亡;有的鋌而走險,聚合為盜。他考察災情,自捐俸薪,創立義倉,并上奏朝廷,通告鄰縣,請求多方救濟,不久災民得食,人心稍安,然而盜賊仍然侵擾不休。他認為盜起于饑,不主張剿滅,親臨盜所,曉以利弊,明以大義;群盜感其公心,敬其勇為,結果不剿自散,社會秩序遂安。此后他注重教化,發展生產,一時百廢俱興。鄒平紳民感謝他,筑祠紀念。數年后調離該縣到京都,旋遷任大明府通判,管轄宣府南路事宜。到任不久,了解到地方官員侵占良田,竟達7千余頃。于是奏呈朝廷,方得大部分良田歸還給各城堡,供給軍糧,減輕人民負擔,政聲斐然。他辭歸故里后,生活清苦,仍晝夜吟詠,品格為士人所敬重。

       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大順朝永昌皇帝,幼名黃來兒、硙生,本名鴻基,祖籍米脂李家站,其祖父遷居李繼遷寨,時隸米脂泰安二甲雙泉堡,自成生于此。父守忠務農為業,家境貧苦,自成幼年給地主放羊,年輕時當過僧人、鐵匠、學過武藝,后做銀川驛(在今米脂城)驛卒,崇禎2年(1629),明政府裁減驛卒,自成失業。次年夏因借債被富紳艾同知拷打,披枷跪街示眾,不堪凌辱,與眾驛卒相擁出城,在本縣西川投義軍首領不沾泥張存孟部下。后投闖王高迎祥為闖將。崇禎9年(1636),高迎祥在周至被俘遇害,余部共推自成為闖王。崇禎11年(1638)在潼關戰敗,數萬戰士陣亡,僅率劉宗敏等18騎殺出重圍,潛伏于陜西商洛山中。崇禎13年(1640)秋,總督楊嗣昌以5省兵力入四川圍剿張獻忠、羅汝才聯軍,中原空虛。自成率50余騎從巴西魚腹山突圍,10月間星馳河南,廣招饑民入伍,打富濟貧,開倉放糧,軍威大振。中原遍傳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從者如云。自成嚴明軍紀,宣布“除暴恤民”、“秋毫無犯”、“不淫婦女,不殺無辜,不掠資財”。崇禎14年(1642)破洛陽,殺福王朱常洵,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旋戰項城,擒殺兵部尚書兼陜西總督傅宗龍。崇禎15年(1642)2月,河南襄城一戰,殺陜西總督汪喬年。5月圍開封,在朱仙鎮大敗丁啟睿、左良玉等數十萬明軍。崇禎16年11月占襄陽,改襄陽為襄京,自稱新順王。1O月,于汝州、郟縣間破孫傳庭主力,乘勝入潼關,占西安,攻略陜西、甘肅、青海大部分地區。崇禎17年(1644)元旦建立大順朝,國號永昌,將西安定為國都。永昌元年(1644)正月,自成親率大軍北伐,東進山西,克太原,降大同,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居庸關。3月17日抵北京城下,19日黎明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王朝被推翻。

       李自成進入北京后,一些將領以為大功告成,縱情聲色,軍紀日漸松弛。明將吳三桂據守山海關,勾結清軍。自成不聽宋獻策諫阻,率軍東征,戰失利。4月下旬,自成率眾退回北京,草草登極英武殿。30日,在占領北京42天后撤離南退。

       永昌2年(清順治2年,1645)正月,延安、潼關失守。自成退出西安,經藍田出武關,奔往湖廣,在襄陽、武昌、富池口等地屢戰不利。5月,進入湖北通山縣。他率輕騎20余人,登九宮山牛跡嶺察看地形,遭到地主武裝(鄉兵)襲擊,遇害時年40歲。

       李過(1606—1650)自成之侄,又名雙喜、李錦、赤心,別號一只虎。與自成同年生,從小一起長大,隨李自成參加農民起義。永昌2年(1645),鎮守陜北,與清軍阿濟格戰斗2個月,牽制清軍南進。自成犧牲后,與高一功等進入湖南,聯合南明大臣何騰蛟共同抗清,所率大順軍余部號“忠貞營”。后隨李定國轉戰湖北、湖南、廣西等地。清順治7年(1650),在堅持抗清斗爭6年后病故于慶遠(廣西宜山東)軍中。

       王嘉胤(?—1631)府谷皇甫川小寬坪人。崇禎元年冬與同鄉吳廷貴率饑民擁進豪強富戶家里搶糧。冬天,當黃河封凍后,又率饑民打到山西河曲縣。河曲縣令張天德拼死抵抗,起義軍初臨戰陣,傷亡100多人,吳廷貴犧牲。王率義軍轉移到垣曲。崇禎元年11月,白水王二聽到王嘉胤起義的消息率眾北上,和王會合,聚有五六千人。接著安塞高迎祥、宜川王左掛、延川混天王、洛川黑煞神、靖邊神一元、清澗點燈子、綏德不沾泥、米脂西川王子順、苗美紛紛舉事。崇禎3年(1630)王嘉胤率義軍攻破府谷縣小城,開倉放糧,6月又攻破皇甫川堡,并進軍山西河曲縣城,和保德州城,保德守將王國梁死守城池,王嘉胤未能攻下,即率軍南下轉戰千里到黃龍山中。從此義軍以黃龍山森林為掩護突襲延安、慶陽兩府,搞得三邊總督楊鶴四顧不暇。此時高迎祥、張獻忠等接受王嘉胤的領導,他們回師神木,又東渡黃河到山西,忽又轉到府谷。這年11月,王嘉胤又突然逼視河曲城。山西總兵王國梁竟然開動西洋大炮轟擊義軍船只,義軍跳進黃河,游上對岸,與官兵展開肉搏。河曲市民王可貴從城里殺出引王嘉胤入城。王以河曲為根據地,向黃河兩岸出擊。王在河曲建立政權,自號橫天一字王,并封王自用為左丞相兼軍師。崇禎4年(1631)4月,延綏東路總兵尤世祿、副總兵曹文昭,山西總兵魏云申三路官兵向河曲進剿,王嘉胤避實就虛,撤出河曲,6月間突然打到晉東南之澤州(今晉城)潞州(今長治市)之間,活躍在陽城南山一帶。曹文昭率軍追殺,戰不利。曹部下張立位隱約其辭說他和王嘉胤是內親。曹即把張悄悄叫進帳來,讓張詐降作為內應,殺害王嘉胤。原來王在攻下皇甫川時,曾娶張立位的姐姐為妻,張立位接受任務后,詐降于王嘉胤軍前,買通王的親兵將王殺害。王犧牲后,義軍共推綏德王自用為領袖號紫金梁繼續與明王朝戰斗。

       李振聲(?—1643)字華嶙,米脂小桑坪人,崇禎7年進士,任河南郾城知縣。時正值農民起義軍入豫作戰,他率地方武裝守城;在小商橋、黑龍潭、三里橋、武家崗等處襲擊義軍,殺害紫微星、扒山虎等首領。配合大梁道中軍尹先民在陳家崗作戰,誘使義軍頭目楊四誤入堡樓,縱火燒死。崇禎10年,率鄉勇于漯河灣伏擊搖天動、過天星、老回回等農民軍,殺500余人,官升廣西道監察御史。崇禎15年(1642),作湖廣巡按。李自成義軍席卷湖北,他失守承天被俘。自成念同鄉同姓,以兄稱之,勸其投降。后送襄陽劉體純處監視,委以大順軍政府侍郎,他密向明總督孫傳庭寫信,報告農民軍內部情況,被李自成下令處死。

       尤世威(?—1643)府谷縣城人。明末,與兄世功弟世祿并稱“尤氏三雄”。天啟元年(1621年),世威官建昌營參將,7年后調任山海關中部副總兵。是年,寧遠告警,世威隨大帥滿桂赴援,因力戰有功而增爵受賜。崇禎2年(1629)擢升總兵,鎮守居庸、昌平。4年調任山海關總兵。崇禎15年(1642)告老還鄉。崇禎16年10月,李自成起義軍攻破西安,傳檄榆林,招降總兵王定,王聞訊棄城而逃。布政司都任召集副將惠顯、參將劉廷杰以及里居將帥尤世威、尤世祿、王世欽、王世國、李昌齡等商議守城事宜。眾將帥歃血誓死,公推尤世威為主帥。世威臨危受命,晝夜整頓軍隊,加強城防。同時遣參將劉廷杰火速赴套部乞師增援。不料起義軍以10萬之眾陷延安破綏德,以雷霆之勢兵臨榆林城下。劉廷杰從套部乞來的援軍也被起義軍分兵擊敗。起義軍先遣使者入城招降,世威拒降,遂交戰,起義軍攻城甚力,世威率部拼死抵抗,達7晝夜。后來,起義軍挖地洞轟城,城遂破。數萬起義軍擁城而入,世威猶率殘部與起義軍拚命巷戰,力盡被俘,李自成親自勸降,世威不從被殺。

       賀人龍(?—1642)米脂城內人,萬歷11年(1583)武進士,初在延綏巡撫洪承疇部下任守備。崇禎年間,參與鎮壓農民起義,作戰悍勇,殺人心狠手辣,人稱“賀瘋子”。崇禎4年(1631),洪承疇命賀假意招待投降的農民軍將士,酒宴畢,伏兵四起,一次殺死320多人。后又隸于陜西巡撫陳奇瑜、孫傳庭,及總督楊嗣昌等人部下,在山西、陜西、甘肅、安徽、四川等地與農民軍作戰,以功由都司僉事晉升參將、副總兵、總兵。崇禎13年(1640),隨陜西總督鄭崇儉攻擊張獻忠,在瑪瑙山與左良玉一起打敗起義軍。事前督師楊嗣昌曾許他平賊將軍,但后來評功論賞,卻將平賊將軍銜授予左良玉,他由此不滿,不聽調遣,遇起義軍則避之。崇禎14年,總督傅宗龍因得不到他的援助,戰死新蔡;15年,總督汪喬年又被李自成斬于襄城。崇禎皇帝大怒,下詔削賀官職,并授意陜西新任總督孫傳庭,假作免其罪責,請來議事,拿獲后歷數前罪處斬。

       高杰(?—1645)農民起義軍叛將。諢號翻山鷂,米脂人,與李自成一同起義,曾是軍中一員戰將,崇禎7年(1634)閏8月,明參將賀人龍兵困甘肅隴州,自成命他為前線指揮,并寫信勸賀投降。高心懷二意,執行不力,引起自成疑心,調回“老營”。次年,高與自成妾老營總管邢氏發生曖昧關系,懼怕受到懲處,于8月私自潛逃,投降已升任副總兵的同鄉賀人龍。五省總督洪承疇以立效為信,讓他充當先鋒攻打農民軍。從此,他便死心塌地為明朝廷服務,從游擊、副總兵升至總兵。他性格暴戾,??v兵大掠,侵害無辜。李自成義軍攻占北京后,他率兵南退,被福王封為興平伯,成為南明“江北四鎮”將之一,管轄徐州、泗州,欲占揚州,未能如愿,后駐瓜州,繼移徐州,以御清兵。他居功矜傲,密謀伏擊另一鎮將黃得功,經督師史可法從中調停,才免于火拼,后奉令北上抗清,在睢州被屬下總兵許定國殺死。

       張獻忠(1606—1646),字秉吾,號敬軒,定邊柳樹澗村人。張自幼家貧,年輕時曾作過捕快,當過邊兵,因犯軍紀,將被處死,幸得陳洪范救免,杖責被囚,出獄后窮無所歸。時陜西大饑,各地義軍紛起,張獻忠赴米脂入伙,劫富濟貧。崇禎3年(1630),舉米脂18寨之眾響應王嘉胤起義,諢號黃虎,獨領一隊,自稱西營八大王,追隨王嘉胤、高迎祥等轉戰晉豫川陜等省。崇禎8年(1635)正月,“滎陽大會”后。他和高迎祥離開河南,向東南方進發。1月15日攻占了明王朝的中都鳳陽(今安徽鳳陽)因與高迎祥的部將李自成不睦,張獻忠率部南下廬州(今安徽合肥)。9年(1636)正月,高迎祥率軍東下,與張獻忠聯合圍攻除州(今安徽除縣),為明將盧象升、祖寬所敗。高迎祥輾轉回陜后犧牲。10月,張獻忠聯合老回回、羅汝才等部大舉東進,兵鋒直指南京。次年4月,大敗明軍于太湖附近的豐家店,斬明將40余名,殲敵6000余眾。時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楊嗣昌策劃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戰略,令熊文燦專攻張獻忠。不久,張獻忠在掛車河為明軍所敗,被迫退駐湖北鄖襄山區。11年(1638)春,形勢更趨惡化:李自成在川北梓潼中伏大??;與張獻忠長期聯合行動的劉國能投降明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張獻忠“假借招安名色”偽降熊文燦,駐守谷城,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張獻忠偽降后,表面上“跪拜有禮節”,但實際上卻“驕不奉法”,“不放兵、不應調,不入見制府(熊文燦)”。翌年,河南、江北早蝗,饑民遍地。張獻忠即在谷城重舉義旗,與羅汝才等部聯合,于7月末在房縣羅猴山大敗明軍,殺敵萬余人。明廷震驚,處死熊文燦,又派督師楊嗣昌出京,調集各路明軍,專剿張獻忠。楊嗣昌到達襄陽后,制定了一個從四面八方包剿農民軍的“圓盤大計”。13年(1640)2月,張獻忠在太平縣(今四川萬源)的瑪瑙山區為其所敗,損失慘重,僅率千余騎北走岔溪、千江河等地。4月,率軍突破明將左良玉的防線,再度入川,與羅汝才合于巫山。楊嗣昌尾隨追擊。張獻忠以流動戰術縱橫馳騁,長驅五六千里,至14年(1641)1月,張獻忠在開縣黃陵城設伏,明將猛如虎、劉士杰兩部幾被殲,劉士杰被斬,猛如虎僅以身免。2月4日晚,張攻克明朝軍事重鎮襄陽,殺襄王朱翊銘、貴陽王朱常法,發王府府銀賑濟饑民。楊嗣昌聞訊后在沙市服毒自殺。攻克襄陽后,張獻忠率軍進入河南。這時與羅汝才意見分歧,羅依附李自成,張獻忠實力削弱,結果在信陽為左良玉所敗,自己也負了箭傷,于是率殘部投靠李自成。然因與李自成舊隙未釋,李不愿接納,幸得羅汝才撥兵馬資助,才得逃脫東進,后聯合一斗谷、瓦罅子,“革左五營”等部,于崇禎15年(1642)進入湖廣,占領重鎮武昌,稱大西王,處死楚王朱華奎,設立諸如六部尚書、五軍都督等官員。不久,因受明將左良玉的壓迫,率軍南下。崇禎16年(1643)冬,張獻忠率部向四川移動,次年正月到達萬縣。6月攻占了重慶,8月奪取成都,然后派兵四面出擊,控制了全川。于11月正式建國于成都,國號大西,改元大順,設置內閣六部及州、府、縣三級行政機構,任命孫可望、李定國等為將軍。下令廢除明朝錢鈔,統一使用“大順通寶”銅錢,頒行了新的歷書——“通天歷”。同時,用免稅的辦法來團結少數民族,專設“茶馬御史”,負責與少數民族的貿易事宜,并吸收少數民族子弟入伍。大順2年(1646)春,大西軍坐困四川,處境險惡。清王朝早已多次派人向張獻忠勸降,張獻忠卻毅然選擇了聯合南明,一致抗清的道路。他囑咐義子孫可望?!拔宜?,爾急歸明,毋為不義”。8月,引兵北上,駐扎在四川南充一帶,準備與清軍決一死戰。不料部將劉進忠叛變降清。11月27日,劉進忠引清軍偷襲南充鳳凰山張獻忠老營。張獻忠慌忙中未著盔甲,出外探察,不幸中箭身亡,時年41歲。

       李定國(1621—1662),字一人,又字寧宇、鴻遠,初名如靖。明末綏德州義讓里(今綏德馬家川鄉)人。李定國在10歲時就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被張收為義子。崇禎10年(1637),17歲的李定國就成為張獻忠起義軍的一員戰將。崇禎13年(1640)5月,起義軍在四川攻打竹菌坪寨時,李定國單騎奔至明軍營前,一箭射殺四川總兵、常勝老將、號稱“神弩將”的張令。崇禎14年(1641)張獻忠率部從四川攻入湖北,在路上截得楊嗣昌督師的軍符,李定國奉命帶領28騎佯裝明軍先奔襄陽城下,出符入城,到半夜打開城門,接應大軍進城占領襄陽。崇禎17年(1644),李定國被張獻忠封為安西將軍。張獻忠犧牲后,孫可望和李定國等率大西軍余部由川南下,攻破重慶,占領遵義、及昆明等地。清順治4年(1647)4月,李定國率部攻打了戒備嚴森、易守難攻的滇南阿迷城,活捉從昆明逃跑這里的云南土司沙定州,消滅了沙的勢力。從此李定國的威望大震,他所率領的軍隊已成為大西軍四支軍隊中最強的一支。這時,清軍已占領廣東、廣西等地,面對這種情況,孫可望與李定國等大西軍便決定聯明抗清。順治9年(1652)3月,李定國率10萬軍東征,出發前他向將士們宣布了五不要(不殺人、不放火、不奸淫、不宰耕牛、不搶貨物)的軍紀。5月間,連克湖南的沅州、靖州,并陷寶慶,破武岡,殺清總兵楊國勛;接著,李定國揮師南下直攻桂林。7月1日,雙方大戰于關下,李定國及時把訓練好的象隊放出,沖亂了敵陣,清兵大潰,逼得清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焚。緊接著,又克復柳州和梧州,把清軍趕出廣西,再乘勝北上收復湖南永州、衡陽和長沙以及江西的吉安。李定國軍出師半年,收復12府2州,辟地3千里,殺敵近30萬。清順治9年(1652)11月,清廷派皇族敬謹親王定遠大將軍尼堪攻打李定國部,李定國巧妙地避開清軍,退守于衡陽。兩軍在衡陽城下大戰了4晝夜未分勝敗。李定國命士兵佯敗后退而設伏,尼堪率部上當入圈。李定國軍奮力圍殲。30萬清兵全軍覆沒,尼堪也被斬殺。此后,李定國幾次攻打廣東,雖然占領一些小城鎮,斬殺清廣西巡撫王荃可,但未能取得勝利,便退駐南寧。清順治13年(1656)正月下旬,李定國率部從南寧趨田州至安龍,護衛著南明永歷帝(朱由榔)由黔入滇,暫住曲靖。3月,永歷帝封李定國為晉王。這期間,懷有篡位稱帝野心的孫可望,嫉妒和打擊李定國。李定國雖然作了很大忍讓,但無濟于事,于清順治14年(1657)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擊敗了孫可望,孫可望隨后降清。清順治15年(1658),清軍分三路,大舉向貴州、云南進攻。李定國軍雖然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寡不敵眾。順治16年(1659)2月,李定國退到滇西的磨盤山,設下三道埋伏線。吳三桂軍趾高氣揚,大模大樣走進第一道埋伏線。但當吳軍進到第二道埋伏線時,李定國軍中的叛徒提前發炮,破壞了伏擊計劃,給吳軍報了訊。吳軍及時發炮和搜山,兩軍血戰3個時辰,李定國軍傷亡很大,退駐云南南端。清兵也有很大損失,暫停追擊。此后,李定國在滇南一方面收集、恢復軍隊,并動員兄弟民族共同起來抗清,一方面派人去緬甸接駕永歷帝。但未能達到目的。清康熙元年(1662)4月,吳三桂在昆明殺死由緬甸人交出的永歷帝。李定國聽到這個消息,悲痛萬分,6月24日(一說27日)在云南南端的勐臘郁憤病逝。他在臨終前,囑其子和部下:“任死荒郊,毋降清”。

       趙良棟(1621—1697),字擎宇,別字西華。清朝將領。先世自綏德遷居安邊,后定居寧夏。世襲入籍。順治2年(1645),趙良棟應募從軍,隸總督孟喬芳標下,檄署潼關守備。從征宋州,鞏昌,擊敗叛將賀珍、武大定,授寧夏河利屯田都司。5年(1648),剿回民米哈印、丁國棟起義軍,擢高臺游擊。13年(1656),由經略洪承疇推薦,從征云、貴,授督標中軍副將??滴踉辏?662),擢云南廣羅總兵,先后平馬乃,隴納,水西等苗族起義軍。4年(1565),移鎮貴州平遠。遭父喪,吳三桂以西南未大定留任。良棟堅辭。8年(1669),起為山西大同總兵,11年(1672),移鎮直隸天津。14年(1975)冬,寧夏兵變,提督陳福被戕,甘肅提督張勇薦良棟,擢寧夏提督。入覲,奏寧夏亂兵,宜誅首惡,寬協從,上頜之。良棟精簡兵員,疾馳赴鎮,察知昌亂者把總劉德,而參將熊虎與其謀,戕閻國賢、陳進忠。乃分兵使出防,散其黨羽,逮熊虎等正其罪。吳三桂反,三桂養子陜西提督王輔臣叛應之。大將軍圖海督師平涼,討王輔臣,趙良棟與平涼提督王進寶共事圖海麾下,趙分兵定秦州、西和,禮縣。17年(1678)3月,吳三桂稱帝,8月死,孫世藩嗣立。18年(1679),趙良棟上疏言:“寧夏兵舊習驕縱,臣三年訓練,漸遵紀律,并嚴禁侵克額餉,眾志思奮。臣年漸老,不乘時努力,虛負上恩。今湖南既定,宜取漢中、興安、窺四川。臣愿精選所部步騎五千,獨當一路?!笨滴醯塾[奏嘉許。良棟將所部大敗吳三桂兵,收徽縣、克略陽、取陽平關。與王進寶會師寧羌,上授趙良棟勇略將軍,仍領寧夏提督。19年(1680),趙良棟與王進寶進兵四川,三桂兵盡潰,遂收復成都。良棟以功擢云貴總督,加兵部尚書。20年(1681),良棟率師入云南。9月,攻吳世藩,吳自殺眾降,云南遂平。清兵入城,諸將爭取子女玉帛,獨良棟無所取,嚴禁軍士劫掠。云南既平,召良棟詣京師,察議19年失陷建昌事。部議良棟奪官,帝命改授鑾儀使。22年(1683)良棟乞病歸。25年(1686)良棟自陳戰功,詔命復原銜。28年(1689)授拜他喇布勒哈番。32年(1693)命暫領寧夏鎮兵。34年(1695)授一等精奇尼哈番。36年(1697),良棟病,尚書馬齊由寧夏還京,奏上聞。帝下詔存問,賜人參、鹿尾。尋卒,享年77歲。時康熙帝方征葛爾丹,駕次榆林,聞良棟卒,諭曰:“良棟偉男子,著有功績。性躁心窄,每與人不合,奏事朕前,言語粗率。朕保全功臣,始終優容之,所請無不允。今病卒,宜為其妻子區處,使得安生”。至寧夏,命皇長子允{是臨其喪,賜祭葬,謚襄忠。59年(1720)帝諭群臣,猶舉良棟戰功。乾隆47年(1782)進一等伯,世襲罔替。

       趙良棟有子二,長子弘燦,初以癢生授寧夏總兵,歷川北、真定、南贛諸鎮??滴?8年(1699)授浙江提督,調廣東。45年(1706)授兩廣總督。55年(1716)授兵部尚書。56年(1717)卒,謚敏恪。次子弘燮、初授完縣知縣,再遷天津道。良棟卒,襲一等傳奇尼哈番。三遷河南巡撫,調直隸,加總督銜。61年(1722)卒,謚肅敏。

       王自用,明綏德州人,人稱王和尚,別號紫金梁。明崇禎元年(1628)11月,繼白水王二和府谷王嘉胤起義后,和混天王(其名不詳)于延川起義。2年春,率軍直趨甘東,攻克平涼。與王子順義軍合作,圍攻韓城。3年(1630)夏,王自用投入王嘉胤部。嘉胤犧牲后,自用把當時在晉的零星分散的各路農民軍統一組織起來,編為36營。7月王自用等率義軍接連攻克沁水、竇莊,又破澤州(今陽城)、蒲州。竇莊是沁東交通要沖和戰略重地,又是當時任錦衣衛督都張道俊和其弟戶部主事張道澤的家鄉,鄉民素有訓練,武器裝備精良,張母霍氏率鄉民據寨頑抗。義軍奮勇沖殺,破寨并殺死其母霍氏。9月初,王自用攻克河南濟源和溫縣。9月底,王自用等率眾突然入陜,攻占中部(今黃陵)縣城。至年底,義軍又攻克山西之鄉寧、石樓、稷山、聞喜、河津等地,占領了晉南的大片土地。5年(1632),9月初,王自用、張獻忠等率軍20萬,遍達武安、陟縣、輝縣等地。24日進占修武縣城,殺知縣劉鳳翔、縣尉周玖傳、典吏于守彬等。隨后,又圍攻懷慶,殺府參將黃士英。明廷一方面調集各將合圍王自用。另一方面,他們唆使義軍的叛徒韓廷憲謀殺王自用。王自用雖未被殺害,但使起義軍一度分裂為七大部。崇禎6年(1633)5月起義軍被困于磁州。王自用、馬守應、高迎祥、張獻忠及李自成率軍奮力沖殺,陣斬馬鳳儀,奪路突圍,迅速撤退于武安南50里的尖山(一說濟源之善陽山),尾追的鄧記等率兵又圍攻上來,雙方展開激烈的戰斗。王自用咽喉、手臂、身軀連中五箭。這時明軍漫山遍野,蜂擁而來。王自用等便率義軍傍山麓而退避,轉入武安和林縣的深山中。不久,因傷勢過重而逝世,時為崇禎6年(1633)5月中旬。王自用犧牲后,他部下2萬余人歸屬李自成,

       白文選(1615—1674)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吳堡縣白家塌村人。原名可撰,號毓公。崇禎4年(1631年),他與馮雙禮(綏德人)參加張獻忠(定邊人)農民起義軍,崇禎7年(1644年),因戰功獻忠封文選為前軍都督。獻忠死后,白隨孫可望(延長人)、李定國(綏德人),率大西軍余部由四川南下,轉戰云南、貴州。清軍逼近廣東、廣西、形勢緊張,李定國提出聯明抗清,白積極贊同。順治9年(1652年),大西軍兵分兩路攻擊清兵,白為北路軍,從遵義出發向四川進攻。7月克重慶,11月轉戰湖南克辰州(今沅陵),殺清兵總督徐勇。順治13年(1656年)孫可望謀叛投清,白支持李定國護南明永樂帝(桂王),竭力維護抗清運動。永歷帝因白護駕及抗清之功,封白為鞏昌王。順治14年(1657年),孫可望叛變,向李定國發起進攻,李令白文選為反逆招討大將軍,統領馮雙禮、馬維興等將,率軍于交水(今貴州沾益),擊潰孫軍,孫逃到長沙投降清軍。同年11月,原孫部將王自奇叛亂,白平定叛逆軍。定國奏請永樂帝行賞,帝再封白為鞏昌王,馮雙禮為慶陽王。順治15年(1658年)6月,白奉命進攻四川,率軍進駐畢節七星關(今貴州畢節七星山),適逢清軍分三路大舉進攻云貴大西軍。白率兵二萬拼死抗拒北路清軍,后因清軍數眾,白退軍霸益(今富威)。順治16年(1659年)清眾兵會合昆明,白兵敗至木邦土司地區。順治17年(1660年),李定國令白自木邦攻阿瓦,護接永歷帝,未成。順治18年(1661年),白、李再次圍攻阿瓦,緬甸軍大敗,入城堅守,不交出永歷帝。李、白再組織水、陸軍圍攻,結果被緬軍將船燒毀而敗。同年11月8日,清吳三桂統大軍至木邦,白遣副將馮國恩偵探,中伏被俘。吳大軍追文選于錫泊,白退至茶山。23日吳發大兵于茶山,白退入緬甸,因山路進退不便,部下動搖,清兵緊迫,白不得已而降。文選降清后,封太子少師承恩公,隸漢軍正白旗??滴?年(1667年),封授為光祿大夫,13年病卒。14年(1675),皇帝遣禮部侍郎兼翰林大學士楊正中,御祭白公之靈。

       李來亨(?—1664)李過之子。永昌2年(1645),李自成犧牲后,隨李錦(過)進入湖南,聯合明大臣堵胤錫共同抗擊清軍。李錦死后,隨高一功等入川。清順治8年(1651),高一功犧牲,他力戰突出重圍,率部進入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會合郝搖旗、劉體純及當地農民軍,堅持抗清。他們屏守山區,屯耕自給,整軍練兵,聚眾10萬,號稱江東13家軍,又與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棄嫌修好,一致反清。順治16年,清軍進迫貴州、云南,李定國勢孤力薄。他率兵攻重慶,牽制清軍,以靈活戰術重創清兵??滴踉辏?662),清廷以10萬兵力邀擊,仍數次敗于李來亨之手??滴?年(1664),清軍20萬重兵圍困茅麓山九蓮坪(湖北興山縣西北)。來亨拒降,后糧盡援絕,舉家自焚。

       寧養氣,清康熙年間米脂知縣,字子直,三韓(今遼陽)人,精通儒學,入仕初任七品文職“筆帖式”,繼任山東新泰知縣。父死后,歸家守喪??滴?0年(1681)春,出任米脂縣令,任前米脂連遭三年大旱,他對境內莊頹戶敗的情景深為痛惜,即主動向富戶借米。捐資開辦粥棚;申報上司,免差役賦稅。當年,天時好轉,豐稔,之后他即著手振興實業。主持補修城垣街道,督辦學堂;制訂鄉規民約,糾正惡俗流弊;并在無定河畔設演武廳,操練丁壯,守護縣城。他以“政者正也”為警訓,在縣衙大堂兩旁親題楹聯:“從政遵達德曰知日仁曰勇,居官先敬簡唯清唯慎唯勤?!睂帪楣偾辶?,受米脂父老贊譽。另外他根據朝廷旨令,竭力征集本縣文史資料,以一年時間主持編纂了(康熙)《米脂縣志》1冊8卷,木刻刊行。

       劉嗣孔,字宗儒,號魯堂。明綏德州永和里(今縣城)人。16歲時成為府癢生,18歲中舉人。劉嗣孔任四川大寧縣知縣時,首先注重縣內的建設。一年多時間,就將學宮、城池、倉庫、衙署修成。他還親自把做豆腐的方法教給縣民。嗣孔守母喪期滿后,補為湖北谷城縣令。其時湖北巡撫崔南有主考武科,調嗣孔為內簾,協助考試。夜晚,崔見貢院各房燈燭明亮,唯有一個房子燈火暗黑,他猜想這個房子的同考官可能睡下,到房前一看,見房內點一盞麻油燈,原來同考官正在看書。第二天晚崔又暗暗打發差役去那房子外邊察看。差役認出是劉嗣孔,并見嗣孔吃的只是一盤麥餅,一碗腐菜,而且只用一個老仆人供食。差役把這些情況告訴了崔南有,崔便查閱了嗣孔的履歷,知任縣官時廉潔為民,便對嗣孔有了好感。又見他行李簡單,便認定是一個好官,于是補調為湖北漢陽知縣。漢陽是個大縣,劉嗣孔到漢陽剛上任,正遇上處理盜賊殺死王某一事。嗣孔懷疑此案有冤,便告知府暫緩處理。經過他周詳的調查,捕獲了真正的兇手八吉堡,趙大等人便釋放。又有一次,盜賊殺死楊澤臣妻妾四口,很長時間還沒有把兇手捉住。督標不分青紅皂白,就把楊的弟弟楊上治及陳二逮捕,用嚴刑強迫他們招了供,并讓嗣孔批準斬殺。嗣孔說:“我不能以殺人來獲取功名?!庇谑潜闩c副使共同仔細審理,最后判定楊、陳二人不是殺人犯,予以釋放。由于劉嗣孔為官清廉,精明公斷,不僅百姓擁護歡迎,而且許多官吏數次向上舉薦。由此劉嗣孔便升為福建邵武府同知,不久又升為邵武府知府。邵武縣為邵武府首縣,群眾多有糧食,但大部分被縣官和差役掠奪。嗣孔到任后,徹底查清,懲辦了吏役,群眾磕頭感謝。后劉嗣孔染脾疾,回鄉而卒。嗣孔有7個兒子,均為舉人。

       白乃貞,字廉叔,號蕊淵,清澗人,舉人白曰可之子。順治9年(1653)成為進士,充任順治大訓纂修官。順治皇帝經常召對國策,每出巡即為護從,所有條奏,均被采納??滴?年(1663),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秉公辦事,從嚴執考。結果,遭到達官貴族子弟的造謠中傷,罷官返家。熟人問他原因,唯一的回答就是“皇命浩蕩”。幾年后,雖然得到甄別,但他不想入仕。后周游名山大川,深居鄉間,不入城市,勤懇熾爍地講學授徒??h里考取舉人者,大多出在他的門下。一生著作很多。陜西省圖書館文獻類至今仍保存著他的詩集《愚齋存稿》廿卷。終年66歲。

       馮曰恕,字寬甫,米脂馮家英溝人。乾隆27年(1762)舉人,文章詩詞均出色。曾任廣東省封川、歸善、合浦等縣知縣,后升任惠州知府?;葜菔a美酒,歷來酒稅的半數中飽官吏私囊。他決心革除弊端,召集下屬約定新章程,限期交出貪污款額。官吏們理虧心虛,竊竊私議,三番五次托人求情。他說:“稅收是國家必要收入,做官者自有正當薪俸,為何還要假公營私?誰敢違抗不交,我定揭發其罪,參革其職!”官員們知他為官廉潔,性格嚴厲,便一面假意贊同,一面暗地密謀,收買強盜深夜偷入衙署,趁他熟睡時加以暗害,并以“暴病而亡”呈報上司,終成冤案。他歸喪時,行李微薄,人們無不為之哭泣。

       王印弼,生卒不詳,榆林人。19歲時入伍,在金川征討戰中,勇猛過人,斬獲甚多,提升為材官(司管訓練士兵),戍守吳堡.乾隆45年(1780),奉檄接家眷前往新疆,駐防伊犁。當地民性粗悍,生活貧苦,文化落后。初時,四方侵擾,常有變亂。他針對此情,嚴于治軍、寬以待民;招撫鄰近邊民、盜匪,威震一方。連續升任為新疆守營守備,右營都司。王印弼出身農家,精通農藝,特別擅長于樹藝栽稼。自調往新疆,為減輕民眾負擔,倡導軍墾,身率士卒,開墾荒野,耕種畝地,以軍養軍。為了解決水源困難,籌集資金,在伊犁興修水利,開渠二百余里,引水灌田。他本人親臨田地,傳授種稻育苗、栽培技術。從此伊犁人始學種稻。此外為了確保退伍士兵的生活,撥給官田,讓其自食其力,安居樂業。接著整編保甲制度,產除盜患,穩定社會秩序。伊犁本來遠離內地,歷來難以根治。但經他治理、軍民發展生產,自給自足,共生共榮,邊防保持了長期穩固。特別是他自己廉潔為民,不存私心,深為上下所敬,不久升任中營游擊時病逝。伊犁軍民感其德,立祠紀念。

       郝偉(1653—1718),神木縣城人。幼年父母雙亡,生活寒苦,流浪度日。20歲時到山西五寨當兵,被編入火頭軍。一次,郝偉所在武營被敵合圍。他顧不得吃飯,盛了一銅罐熱粥掛在馬后,手提大刀,隨軍突圍。不料馬一跑開,熱粥濺出澆在馬身上。戰馬著燙受驚,狂奔不止,直沖敵營。郝偉揮舞大刀奮力砍殺,竟為全軍突圍沖開一條血路。從此上下官兵都欽佩他的勇敢,官職也步步高升??滴?5年(1706)任鎮守云南鶴麗總兵官。郝偉在云南任職20余年,洞悉當地風土人情。他簡軍政,明紀律,愛兵民,深受士卒擁戴和少數民族信服??滴趸实鄱啻握僖?,對他十分器重,賞以頂戴花翎并賜詩扇及袍、帶、鞍、轡等物。65歲去世,康熙帝詔噌右都督并親撰祭文,曰:康熙57年戊戌閏8月西朔越22日丁卯,皇帝遣陜西布政使薩穆哈,整飭榆林東路道羅景佑,諭祭于原任云南鶴麗鎮總兵官、都督同知郝偉之靈,曰:“鞠躬盡瘁,臣子之精忠,諭恤報勤,國家之盛典。爾郝偉,性行持廉,才能稱職,方冀遐齡,遽聞長逝,朕痛悼焉!茲頒祭葬,以慰幽魂。嗚呼!寵錫重壚,庶沐匪躬之報,名垂信史,永昭不朽之榮。爾克有知,尚其歆享!御賜祭葬銀400兩,祭品銀20兩?!?

       李玉鳳,道人,籍貫不明,于明萬歷33年(1605),來到佳縣白云山,在山上結廬居住,他一面云游誦經,一面采藥為百姓治療疾病,醫德高尚,不計較金錢,一時名揚四方,被尊為玉鳳真人。延綏巡撫鄭汝壁、總兵李如章,亦拜為上賓。李玉鳳想在白云山修筑道觀,與山主牛登第相商。??犊I出土地數百畝,由李玉鳳修觀營舍,并命名為白云道觀。道觀修成后,曾化緣到京都,返歸到邯鄲時,羽化去世。為紀念這位開山道人,弟子們把他住過的窯洞,稱為真人洞。洞內塑有真人像供奉。明神宗封真人洞為白云洞。

       劉厚基(?—1877),字福堂,湖南耒陽人。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興起,清室調兵遣將鎮壓,劉隨湘軍馳援四川,直達陜西,以勇武著稱。率部駐扎陜西時,適逢回民舉事,劉厚基奉命北上,沿途收復延川、洛川、奪回綏德,解米脂圍,在鎮川擒回軍元帥李生華。又揮師北上,直抵榆林城?;乇?,他入城安民,加強防務。同治7年(公元1868年),出任榆綏鎮總兵,是時榆林周圍匪患嚴重,他依次剿除。為了長期穩固邊防,安定社會秩序,他與毗鄰伊克昭盟,締結盟約,共防邊務。榆林方域,連年戰爭,民眾凄苦,諸多廢弛,他勵精圖治,不勞民力,親率將士,修復殘破的城垣、疏通阻滯的渠道。在重修榆陽書院時,陜甘總督左宗棠,鑒于他熱愛地方建設事業,贊銀200兩,并題“北學其先”,以示鼓勵。此外他發展地方業事,集資重修北京榆林會館,設牛痘局,修建榆溪河堤,拓寬水地面積,修建忠義祠,設立節烈墓冢,以慰戰亡忠烈,激勵后人;修葺廟宇寺觀,文物古跡,供閑暇觀賞;建百歲坊,以敬老慈幼。榆林紳民重修八政牌坊時,懸掛一大木匾,書寫劉厚基德政20條:“筑城垣以發保衛,葺衙署以肅觀矚;復校場以明武備,修書院以振文風。助路費以興俊士,捐膏火以養人才;立義塾以訓子弟,設痘局以育孩嬰;建忠祠以召節烈,贊墳冢以掩尸??;造焚爐以敬字紙,刊擬詞以化愚民;開石峽以彰古跡,修廟宇以綏神靈;建壽坊以表人瑞,清御額以顯神功;免供差以蘇民困,清糧餉以濟兵艱;息捐輸以紓民力,施財粟以拯民貧?!惫饩w3年(公元1877年),劉厚基病故,年僅38歲。編有《圖開勝跡》、《戰功紀錄》、《紀恩慕義》等書。榆林民眾思念他有益于民,故在東山建立“劉公祠”。

       朱豁嘴,生卒籍貫、真實姓名未詳,原太醫院名醫。清道光年間化裝成道人,隱姓埋名,一路來榆,改姓朱。榆林偏僻閉塞。他來榆林隱居在南關十里墩太白廟,歷經數年,相安無事,遂與民眾治病,有神效。有一次,在大街鹽市巷口遇有一家出殯,他見其棺外滴有鮮血,遂上前詢問死因,系一胎婦,急痛氣絕,當下令家人開棺。主人深信不疑,棺開后,他稍作診斷,便取針刺入卒婦胸口,該婦即刻呻吟復生。朱事后講“此病是小兒反膛所至,針下復位,故能起死回生”。城內有一名醫,忽得腿疾,自治多日不愈,無奈請他前去治療。他問明病理,只將原方中牛夕一味加重分量,照方服后果愈。此醫問其原因,他說“分量不足,藥力不達耳”。名醫折服,攜重禮往謝,拒不接收。又有一次,遇某當鋪伙計,見其神色蒼白,痛苦不堪,當即勸其速歸。其人回家,竟急病而死。后探問病因,結果是因其午飯過飽,跳柜臺而出,掙破小腹而死。朱晚年收徒授藝,修建藥房,取名“藥王洞”,并集平生驗方,著成《珍珠囊》一書傳世。

       葉蘭,字譫園,生卒不詳,清愉林人。清乾隆25年(1760年)鄉試中舉人,稍后調京充任官學教習,繼授內閣中書,出任安徽省安慶府同知。此期間,知府知其清廉剛毅,聰明能干,屢以下屬州縣疑獄要案令其分析審理。他微服私訪,探明案理當堂裁決,都稱公平。后調任池州、潁上二府知府,決獄治政皆有功德,接著又調任山東泗州知府,適逢淮水暴漲,所屬五河、盱眙等縣,皆被洪水淹浸。洪退后,又遭嚴重蝗災,民眾流離失所,饑不果腹,甚是恓惶,它受任于危難之時,發放賑濟救民于水火。后經數年根治,民眾復安。接著修建書院,創立義學;編修泗州志書;倡興水利建設;百廢俱興,政績燦然,深得民望,稍后母喪,卸任守孝,囊空如洗。孝滿選任廣西平樂府同知,潯州府知府,上任不久病逝。葉蘭善書法,尤其熱心地方公益事業。在家居時,先后捐款,會通地方人士,開河拉沙,興修水利,解黃沙蔽城之危,購買土地,創立義田以備荒年賬恤之資;鑒于榆林城文化落后,在城南創立義學,建筑學舍,聘請名師,培養地方人才;遇及鄉考會試,發給布衣一套,以此獎勵后學。在京時設立榆林會館,以便于榆林人赴京居住聚合。

       王為垣,字掖臣,府谷縣城人。清同治9年(1870)舉人。為垣工于書法,積學宏富,尤精于《易》,卻因故屢科不中,遂設館講學。清末,府谷榮河書院改為高等小學時,為垣擔任首屆校長,時正值新舊變革時期,為坦大膽地摒棄舊習,竭力與時代合拍。辦理校務悉心盡力,登臺講授誨人不倦,頗得師生敬仰。民國11年(1922年),受益學生為錄志王先生美德,立“德教碑”于縣城南門外。為垣晚年,眾采博收,致力于撰寫《府谷鄉土志》。不顧老邁年高,跋涉全縣各個鄉村,廣泛調查,全面搜集,又經數年晝夜伏案、精心編刪,終于寫成《府谷鄉土志》。

       牛慶譽,生卒年不詳,山東肇州人。民國17年冬牛被遣任靖邊縣長。來靖時不坐轎不乘馬,只偕一名隨從,牽一頭毛驢悄無聲息而來。先至恒豐客店住了20來日。每日出外轉悠,傾聽街談巷議,對靖邊縣情作了大致了解。而后,清算宿膳費用,牽毛驢進了縣衙,找到原縣長賀繼昌,拿出委任狀,接任。牛下車伊始,即命差役人等清掃府院,整頓市容。一日,牛提筆寫下對聯一副——“枉要同胞一分錢請唾我面,莫忘公仆兩個字感服民心”,交手下帖于縣府正門。牛上任后帶人到附近各鄉查訪,見田園荒廢,十室九空,偶有幸存者,亦面黃肌瘦,見縣官來訪,始則哀求一粥一飯以全性命,繼則聲淚俱下,指控賀繼昌搜刮百姓種種罪行。?;氐娇h府,立即將賀逐出縣府,命其依期造具清冊,將多年所掠民脂民膏一一交待清楚,并罰大洋300。接著,將助紂為虐的警佐馬駿臣、會計白皋、張文進等收監看管。幾日后,牛召集各堡紳士到縣府議事。牛歷數賀貪贓枉法的種種罪行,擺明自己救災濟民的打算,動員紳商富戶慷慨解囊,救死扶貧。紳商富戶見牛厲害,多不敢怠慢,錢糧財物很快捐出不少。新城堡陸家灣有個姓宋的富戶,家底十分殷實,人稱“宋百萬”。宋刻薄吝嗇,牛數次勸其捐納錢糧,不聽。牛大怒,派人將他抓入縣衙,罰糧50石,銀洋300元,限期交清。宋家無奈,只得照辦。警佐馬駿臣家里把20余石糧食藏到姬家畔崖窯中,拒不捐獻,牛派人打開崖窯,將所藏錢糧沒收歸公。牛殺一儆百的做法,震懾了富有之家,不到一月,即集到糧食200多石,銀洋1000余元。牛又在“華洋義振會”借得糧食200多石,從山西救災糧內分得100多石,而后在鎮靖城設立收養所一處,收容難民2000多人,發放賒飯救人。民心稍定后,牛將青壯年男子組成土工隊,修補城垣,并在城中建立“中山紀念臺”一座。牛常將難民集中在廣場,派人講解孫中山推翻帝制,實行民主共和等革命道理,并教唱歌頌孫中山的歌曲。不久,牛又在北門河上架鐵索橋一座,對早已坍塌的縣城城門進行了修復。同時,興辦學校,鼓勵百姓勤勞稼穡,生產救災,重建家園,并動員全縣農民植樹造林。牛勤理庭訟,凡遇重大案情,必親自查訪,嚴格審問,在任3年,巧斷兩起重大無頭殺人案。民國20年,在土匪張廷芝、舊官吏賀繼昌的陰謀策劃下,縣衙門的警察發生嘩變,牛被迫離任。

       吳乾元、楊琮,府谷人,為地方賢達,宣統初年,榆林楊昆山打著洪漢軍招牌到處侵害百姓。宣統3年(1911年)10月,楊派其黨羽陳天才、張應成率眾來府勒索,要款9萬并限3日如數交納。百姓因之惶恐不安。在此危難時刻,楊蹤、吳乾元挺身而出。他倆不顧個人安危,到陳天才兵營向其曉以大義。陳、張二人久聞二公德高望重,此時更談吐不俗,因此,一時亦不敢輕舉妄動。二公探得陳、張兩人企圖殺害本縣紳商數十人謀大亂而趁火打劫。二公于是連夜召集縣城有關人士密謀大計。他們首先在百姓中挑選勇猛壯漢百余人持械隱藏在陳、張駐地附近,又差人逐家逐戶呼喚百姓準備與之決一死戰。然后,二公便于第二天出面置酒席“款待”。來人不知是計,欣然入席。事先伏在暗中的勇猛壯漢神速沖入室內,揮刀輪斧猛砍,陳、張步卒抵擋不住,便四散奪路逃命,豈知百姓早已布滿四處,到處充滿呼殺聲。這時,適值山西革命軍營長吳倍芳率部開至保德,隔河聞亂,立即渡河會剿。楊、吳二公發動百姓除患大獲成功。翌日,傾城百姓隆重慶賀,并立“功德碑”于路旁,以志紀念。

       呂師銘,字子欽,生卒不詳,浙江金華人。1936年任府谷縣長??谷諔馉幦姹l后,日軍侵占華北,與府谷一河之隔的山西保德縣被日軍侵占,府谷形勢十分危急。為此,師銘晝夜不息,發動民眾全力協助駐軍加強河防。1938的2月29日,日偽軍千余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強行渡河,進占府谷。師銘率保安團隊與駐軍517團并肩作戰,奮力抵抗,激戰數日,終將日軍打退。其后,日軍仍不甘心,曾數次來犯,均因師銘率領的保安團隊和駐軍的迎頭痛擊而未能占領府谷一寸土地。1937年秋,國民政府發行抗戰公債,府谷分購萬元之多。師銘深知府谷百姓生活困苦,遂決定所購公債全由縣內富戶商人認購。師銘在府任職3年,在府谷民眾中威望甚高。后因不滿國民政府之腐敗無能而憤然辭職。別時,府谷群眾數千人自發為之送行,直送到距縣城十余里的河川溝始緩緩散去。

       

網站地圖 意見建議 關于我們 公開審查 榆政通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榆林市人民政府主辦 市政府辦公室承辦 市政務信息化服務中心建設管理

網站標識碼:6108000003 陜ICP備06001574號 陜公網安備 61080202000190號

辦公地址:陜西省榆陽區青山東路1號 技術支持:0912-3893665

日韩AV无卡无码午夜观看

<bdo id="yp2ka"><xmp id="yp2ka"><bdo id="yp2ka"></bdo>

<menuitem id="yp2ka"><xmp id="yp2ka">

<menuitem id="yp2ka"><xmp id="yp2ka">
<menuitem id="yp2ka"><xmp id="yp2ka"><menuitem id="yp2ka"></menuitem>
<bdo id="yp2ka"><progress id="yp2ka"><nobr id="yp2ka"></nobr></progress></bdo>

<nobr id="yp2ka"><progress id="yp2ka"><bdo id="yp2ka"></bdo></progress></nobr>

<bdo id="yp2ka"><xmp id="yp2ka"><menuitem id="yp2ka"></menuitem>

<input id="yp2ka"></input>
<bdo id="yp2ka"></bdo>